黑腹绒鼠

Eothenomys melanogaster   Milne-Edwards
   

  123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
外形:体形小而肥壮,外貌与田鼠相似。吻部钝而短,吻侧具长短不一的胡须,眼睛小,耳稍大被毛短,呈椭圆形,头部被毛短于背部,颈较短,体短呈筒状。四肢较短,爪尖锐。前后足均具五指(趾)。前足第1指极小,痕迹状。第2指比第4指稍小,第3指是前足最长的,第5指比第1指略长,但不如第2指长;后足第1、5趾较小,其中第5趾稍大于第1趾,第2、4趾相差不大,第3趾是后足最长的一个趾。被毛短,细密而柔软。尾长约为体长的1/3或1/2,尾毛稀疏。
毛色:吻鼻部两侧具黑白两种胡须。耳毛极短,几乎裸露,黑褐色。体背由吻至尾基部棕褐色、黑褐色、暗锈褐色、暗褐茶色或淡茶黄色,背部中央散有一些黑色长毛,毛基为深灰黑色。腹部毛略短于背部,毛尖黑灰色,毛基灰黑色,下体毛色与上体体色近似。颏喉部毛较短,胸腹部及鼠鼷部毛稍长,胸腹部中央毛尖染有淡黄色、白色、茶色及棕色。足背暗灰褐色或黑褐色。尾背黑褐色或暗褐色,尾腹灰白色,尾尖具一小束黑褐色长毛。
头骨:头骨小而扁平,骨缝清晰。额部略高,后头偏低。颅全长26.5—28.5mm。吻部短,约为颅全长的1/4。鼻骨长大于吻长,前宽约为后宽的2倍,与额部连接处为头骨的最高点。顶骨有一凹迹,幼体无此现象。颧弓粗壮而宽厚。矢状嵴不发达。眶间较宽,眶间距4mm以上。 眼眶较大,无眶上突。腭部长,超过颅全长的1/2,末端止于M3前排齿嵴,腭孔细长,其长度约为宽度的3倍。听泡大,其长度约等于上臼齿列长,宽度略小于高度。下颌骨短,关节突稍粗实。
牙齿:上下颌各具2枚大而向内弯的橘黄色门齿。成体臼齿无齿根。上颌M1最大,具3个外侧突和4个内侧突,第1内外侧突相汇通,形成一个最大的三角形。第2外侧突和2,3内侧突封闭,形成3个小三角形相互交错排列。第3外侧突和第4内侧突相互汇通,形成一个大的三角形。M2左右对称,具3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。 M3较前2枚小,与M2相似,具3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。M1邻近的三角突彼此汇通,成对排列,具4个内侧突和4个外侧突,M2具3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。M3较小,具3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。
染色体核型:本种的核型据 Harada 等(1991)获自台湾的材料(=E. melanogasterkanoi),其2n=56,FN=56,27对常染色体为2M+58A,其中,最小的一对(No.27)为中着丝粒染色体(M),性染色体X、Y均为A染色体。这种核型的常染色体结构与(鼠平)属(Clethrionomys)非常相似。

量衡度(衡:g;量:mm)
体重18.0—46.5,体长70—125,尾长30—46,后足长14一19,耳长5一17;颅全长22.1—28.2,颅基长21.9—28.1,基长20.2—26.4,腭长10.1—15.4,颧宽13.0一17.2,眶间宽3.8—4.8,臼齿横宽4.3—5.9,鼻骨6.O/8.1×2.8/4.1,齿隙6.0一7.5,听泡长5.0—8.0,上臼齿列长5.3—7.4,下臼齿列长5.1一6.8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M1具3个外侧突,4个内侧突。 M2左右对称,具3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,M3亦具3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,M1邻近的三角突彼此汇通,成对排列。尾相对较短,不及体长的40%。体较深暗,体背主要为暗褐色、暗棕褐色或黑褐色,腹面淡褐黑色。

大小

量衡度(衡:g;量:mm)
体重18.0—46.5,体长70—125,尾长30—46,后足长14一19,耳长5一17;颅全长22.1—28.2,颅基长21.9—28.1,基长20.2—26.4,腭长10.1—15.4,颧宽13.0一17.2,眶间宽3.8—4.8,臼齿横宽4.3—5.9,鼻骨6.O/8.1×2.8/4.1,齿隙6.0一7.5,听泡长5.0—8.0,上臼齿列长5.3—7.4,下臼齿列长5.1一6.8。;

生物学

黑腹绒鼠是一种地栖性的小形森林田鼠类,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—3000m左右阴湿的稀树林、灌丛、草地及农田附近。营地道生活,洞道长,分叉多,洞口外常出入的地上苔藓等植物被踏平,形成一条小道。通常在晨昏外出活动,白天偶尔也外出活动。以植物根茎、树皮、嫩叶、嫩枝、果实、种籽等为主要食物,兼食少量昆虫,随着季节的变化,而取食不同的食物。繁殖力强,每年可有二胎,2—3月和9—10月为繁殖高峰季节,每胎2—6仔。由于以植物为主食,对山区农作物如豆类、小麦及红薯等山区作物及林牧业有一定的危害。此外,黑腹绒鼠又是钩端螺旋体病病源体的中间宿主,在卫生防疫上是防治对象之一。

生境信息

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—3000m左右阴湿的稀树林、灌丛、草地及农田附近

繁殖特征

繁殖力强,每年可有二胎,2—3月和9—10月为繁殖高峰季节,每胎2—6仔。

国内分布

黑腹绒鼠为我国特有种,主要分布于陕西南部,甘肃南部,四川,云南,贵州,广西,湖南,江西,安徽,浙江,福建,台湾等省区。

分类讨论

黑腹绒鼠以M1具3个外侧突和4个内侧突,M2左右对称并与M3两者均具3个内侧突和3个外侧突,下颌M1邻近的三角突彼此汇通,成对排列。体较小,体重34—36g。尾较短,不及体长之半为其特征而与其他绒鼠明显有别。
亚种分化:黑腹绒鼠为多型种,有多个亚种的分化,G. Allen(1940)仅列有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. m. melanogaster(分布于川西)和福建亚种 E. m. colurnus (分布于福建和浙江)。 Ellerman等(1951)把大绒鼠(E. miletus)、滇绒鼠(E. eleusis)和克钦绒鼠(E.cachinus)等及其亚种都列为它的亚种,故它的亚种增至8个。但从M3的形态上看,后三种与黑腹绒鼠有明显的差异,而在分布上又具同域分布,故后三种仍应与黑腹绒鼠分离而成为有效种。把黑腹绒鼠的所有居群加以分析对比,可把这一种划分为6个亚种,其中分布于四川成都平原的黑腹绒鼠为一新亚种。

检索表文本

黑腹绒鼠分亚种检索

1. 体色深暗,体背黑褐色或暗褐茶色,下体淡黑色或青灰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
体色浅亮,体背棕褐或黄褐色,下体灰黄色或棕黄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5
2. 头和体侧淡于背部,下体青灰色;腭长不及115mm,基长20.5—21.5mm,脑颅比指名亚种宽,比大陆
上其他亚种小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台湾亚种 Eothenomys melanogaster kanoi
头和体侧与背同色,下体黑褐色、灰黑色,腭长12.0—14.5mm,基长大多超过21.5mm…………3
3. 体较大,颅全长24.8mm以上,腭长12.8mm以上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甘洛亚种 E. m. mucronatus
体较小,颅全长通常不及24.8mm,腭长11.9—14.4mm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4
4. 尾相对较长,34—55mm;腭孔长4.33(3.8—5.0)mm,听泡相对较大,6.48(5.4—8.0)mm,颅全长
通常超过24mm以上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 E. m. melanogaster
尾相对较短,30—45mm,腭孔长3.82(3.5—4.2)mm,听泡相对较小,5.80(5.4—6.7)mm,颅全长多
数不及24.0mm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滇西亚种 E. m. libonotes
5. 体型小,颅全长22.0—26.0mm,颧弓宽13.0—15.5mm,脑颅长10.3—13.5mm,眼眶长7.7—
8.9mm,颧板2.6—3.3mm,齿隙6.0—7.2mm,腭孔3.5—5.0mm;体背棕褐色,下体淡棕黄色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福建亚种 E. m. colurnus
体型大,颅全长27.5—28.5mm,颧弓宽16.0—17.5mm,脑颅长15.0—16.0mm,眼眶长10.0—
10.6mm,颧板3.5—4.0mm,齿隙7.5—8.0mm,腭孔4.7—5.5mm,体背黄褐色,下体淡灰黄色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成都新亚种 E. m. chenduensis subsp. nov